轎車舊輪胎翻新成本高、價值低、經濟性差,基本都成了廢輪胎。由于半鋼子午轎車輪胎生產配方、硫化工藝與載重輪胎不同,轎車廢輪胎脫硫生產
再生橡膠技術難度大,生產橡膠粉經濟性也較差,導致轎車廢輪胎處理一時成為難題,由此催生出一批作坊式的土法煉油企業。從2003年開始,各地土法煉油迅猛發展,這種處理方法不僅造成資源浪費,也污染了土壤、大氣和水環境。
數據顯示,2005年我國廢輪胎產生量為1.25億條,約合324萬噸,
再生橡膠產量130萬噸,橡膠粉生產及利用不足20萬噸,其余174萬噸廢輪胎大部分被用來土法煉油,造成嚴重的環境污染和資源浪費。2003年9月19日,中央電視臺新聞調查欄目以《廢輪胎土法煉油嚴重污染環境》為題進行了曝光。
據不完全統計,2007年至2009年期間,國內被關閉的土煉油窩點分別為54家、328家和254家,消耗廢輪胎分別為65萬噸、395萬噸和305萬噸,成為廢輪胎有害化利用的第一大產業。
2006年10月26日,溫家寶總理、曾培炎副總理在我反映的報告上批示國家發改委、環??偩?,要求迅速采取措施予以禁止,不可讓其蔓延和發展。要抓緊制定
廢舊輪胎等廢棄物資回收利用的法規和規章。
同年12月5日,國家發改委、環??偩致摵舷掳l《關于開展
廢舊輪胎土法煉油整治工作的緊急通知》。但遺憾的是,牽頭負責此項工作的國家發改委經濟運行局,在隨后的機構改革中被撤銷了。
與此同時,科技人員經過努力,研制出我國自己的廢輪胎橡膠熱裂解技術與裝置,這是一種將回收利用經濟性能差的轎車廢輪胎橡膠資源循環利用方法,生產熱裂解油、粗炭黑和不可凝可燃氣,與土煉油最大的不同是油品回收率高,資源利用充分,環保排放達標。
2005年前后,上海、山東、山西、安徽先后開發和建設了較大規范的熱裂解企業,2008年并享受到國家增值稅稅收優惠政策。但由于投資大、成本高,這些較大規模的規范熱裂解企業無法與眾多土煉油的小投資、低成本市場競爭。后來,隨著國家稅收優惠的撤銷,第一批投產的正規熱裂解企業相繼停產和倒閉。
2010年,國內新的熱裂解技術及生產裝置研發成功,并達到國際領先水平,但新建的山東鄒平、河北石家莊等幾家熱裂解企業經營仍舉步維艱。目前,全國熱裂解企業年實際處理廢輪胎橡膠不超過5萬噸,山東濟南、青島和北京等地的熱裂解技術和裝備研發制造企業,雖然取得了較好的技術成果,有些已向發達國家出口技術與成套裝置,但受國內經營環境影響,其熱裂解技術與裝備在國內的推廣應用仍困難重重。